今天,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拉动居民区管理的“三驾马车”形成一个更紧密的“朋友圈”。杨浦区大桥街道正式启动党建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建设工作,街道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形成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大桥街道辖区内有户籍人口11.52万人,29个居委会,85个住宅小区,34家物业服务企业。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到95%,业委会中党支部或党的工作小组组建率达到100%。过去,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各自为政,小区的诸多矛盾无法化解。
位于双阳支路上的国威大厦是建于2004年的商住两用楼,小区自竣工投入使用以来,因业主与原开发建设单位一直存在诸多矛盾和纠纷,尤其是对地下空间的产权归属各执一词,造成小区地下车库长达十余年的“休眠”。
改造前的地下空间。
“小区内业主有上百辆私家车,但地面只有35个停车位,而配套的地下停车库的几十个停车位却一直闲置未启用。”国威大厦业委会主任李健说,十多年,由于没有地方停车,业主的车只能见缝插针停在马路边。
如何解决这个延续十几年的停车难题?李健带领业委会成员,会同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积极上门走访业主,先后上门沟通协调20余次,取得居民的意见统一。经过现场踏勘和布局,确定地下车库可增加28个车位给业主使用。后来,地下车库经过2个月维修即将投入使用,“三驾马车”又合力做了一次大量调研,听取居民意见,最后才敲定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分配车位,让沉睡14年的地下车库顺利启用。
改造后的地下车库。
停车难、电梯维保和打通生命通道一直是小区物业管理中的三大难题。如今,得益于“三驾马车”合力解决的小区管理难题在大桥街道遍地开花。
小区的电梯已经用了近30年,更换还是维修?从国企中层退休的城建小区业委会主任何德胜积极通过党支部平台征求业主意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最终与维保公司达成更换损坏零部件的协议。为打通生命通道,昔日小巷总理胡爱萍肩扛引翔港小区业委会主任重任,在一次次的业委会、居委会、物业“碰头会”上据理力争,终将小区入口闸门处一根影响车辆进出的电线杆移走。
作为混合型小区的代表,明丰苑小区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通过召开听证会,决定将小区废弃已久的将近300平的花园进行重新改造,并对其命名为“馨丽园”。小区业委会副主任董龙根亲力亲为,主动承担绿地内的垃圾清理,将明丰苑小区打造成了“开窗可见绿,出门闻花香”的花园小区。
明丰苑小区小花园的微改造,通过小区绿缘花友会队员们亲手画的墙绘,提升了小区的品味。
走进小区,那幅《美丽家园》让人“惊艳”。
这一个个小区矛盾的化解是离不开“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大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涛介绍,党建引领下的“三驾马车”建设工作架构可概括为“1+3+1”模式。首先需要一个“大脑”。街道成立一个工作领导机构,牵头成立“三驾马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大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唐蛟任组长,下设业委会党的工作办公室、法律保障工作办公室、物业指导工作办公室、业委会规范工作办公室,规范联动“三驾马车”开展工作。
其次,需要“三点支撑”。大桥在街道层面成立了三个工作平台。业委会党的工作小组平台负责引导在业委会新成立或换届时建立“红色业委会”;各居民区成立业委会工作议事平台,共同组成“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各居民区成立了物业经理沙龙平台,并在街道层面成立物业经理联谊会。
最后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1”是由社区公益律师、社会公信人士及其它社会第三方人士组成的“顾问团”。
在日常运作中,如何让“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居民区党总支每月都会牵头召开一次党的工作小组会议;每周选择特定时间为物业、业委会和居委会集中接待日,在三委联合办公地点接待业主来访,倾听业主诉求,及时掌握小区情况,快速有效处理问题。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组成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三方的工作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范围,并每月一次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小区综合治理的疑难杂症。
如今经过4个多月的探索和实践,大桥街道已有21个有业委会的居委会运用“1+3+1”工作模式成功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立即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