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记者近日在杭州采访发现,各地正在努力探索垃圾分类的有效途径,并有了量大面广的喜人实践。浙江新闻客户端聚焦“新时尚”,集结新实招,供各地参考。本期关注萧山实践。
3月23日一早,一辆小三轮出现在萧山城厢街道天逸社区金辰之光小区。各居民楼下的收集柜里,装着易腐垃圾的小绿桶已排放得整整齐齐。清洁工孙子荣拎起一个小绿桶,往车上的电子秤上一放,一条语音飘来:“编号00000082,2.61千克,交易成功!”
这个数据,被实时记录收集到小绿桶底部的“智能环”上,同时也传输到萧山区生活垃圾智能“大脑”——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2.61千克的湿垃圾在“大脑”里就有了“出生记录”,随后进入运输、处理环节实时监管,形成完整“闭环”。
孙子荣拎起一个小绿桶,往电子秤上一放,就有语音响起。
易腐垃圾就是厨余垃圾和湿垃圾,它的处理面临着源头分类难、中途运输难、末端利用难等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缩水,都可能让分类工作形同虚设。”美丽萧山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中华介绍,自2018年8月以来,萧山开始大范围布点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接入垃圾从源头到末端的三大环节数据,目前已覆盖417个小区共19万户居民。
金辰之光小区是萧山“一户、一桶、一环”分类模式的试点小区。在这里,每户家庭都分到一个带有电子编号的小绿桶。每天,居民下楼时把家里当天装有湿垃圾的桶放到收集柜,上楼时再把桶带回家。中间称重、清洗、维护事项都由清洁工人完成。
天逸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妙焕说,从“拎袋”变“拎桶”下楼,清清爽爽,家家户户都很支持这种收集模式,社区参与率达97.6%。住在金辰之光13幢的冯李娅感受明显:“以前,电梯里、楼道里经常有汤汤水水漏出来,夏天很容易滋生蚊虫,现在小区干净卫生多了。”
大数据追踪,让居民看到了自己垃圾分类行为的环境效益。湿垃圾被运送到所在小区内的集置点,由环保公司的收运车统一装车称重,并将小区当日的易腐垃圾重量,传输到“大脑”。“大脑”通过收运车的定位系统,实时监管垃圾运输路线。
收运车到达易腐垃圾处理厂后,厂房外的地磅系统会将收运车重量录入“大脑”。“小区里的电子秤、集置点和地磅系统3次称重数据对得上,才能说明垃圾完全得到收运。”环城生物收运负责人陈卓伟介绍,从2018年年初试运行以来,该项目处置量共计23300余吨,易腐垃圾日均收运量从60吨提高到了140吨,共产生沼气370余万方,发电94万度,提取毛油1900余吨。
垃圾称重
记者了解到,自萧山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上线以来,全区日均易腐垃圾收运量从2018年8月初的130余吨,增加到目前的300余吨,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大脑”还上线了“巡查管理”功能,智能巡检队伍每天8小时不间断巡查,将居民分类投放不到位等信息实时上报,社区接报后将上门劝导。李中华介绍,该区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实现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全区域、全行业覆盖。
立即扫码